黃錦康年近60,覺得有責任將前人傳授給他的經驗及學識,扶值下一代。以下幾個同個人成長的故事,希望提醒現時的一代,不要怨天尤人,稍有挫折,不要說社會及國家不給機會。機會是自己爭取的,即使如黃錦康自幼喪父,家道中落,也要獨自排除萬難,到目前雖不是大富大貴,但也算盡了做人的一點本份了。

黃錦康於1962年7月23日出生於中國南部的香港,自幼喪父,靠母親獨自撫養六兄弟姊妹,生活艱苦,但憑著從未入學的母親之奮鬥格言「人欺天不欺,天欺無處可企」,並以身作則,時隔近六十年,母親雖然已於十多年前八十高齡與世長辭,但格言仍不斷鼓勵各兄弟姊妹奮鬥,大多能取得大學研究院水平學位,甚至在不同職場上發揮所長。

由於天生比一般同年小朋友較遲說話,到三歲時仍然發音不太清晰,整天咿咿呀呀(後來當然證實不是語言障礙,否則長大後怎會常常在記者會上滔滔不絕呢?),但當時有一位當裁縫的長輩,不知是否與他爸爸不咬弦,竟然引導黃錦康這個天真的小朋友剪舌根就可解決問題了!並將一把吹髮即斷的裁縫鋒利剪刀交給黃錦康手上,就在他拿起剪刀伸入自己口內的時候,幸好媽媽在千鈞一髮時發現立即撲出來阻止,黃錦康才能避過剪斷舌根之劫!自始之後,他學懂了一個重要道理,無論何人說甚麼都要抱有懷疑態度。「每事問」就慢慢成為一生的習慣。

由於升中試派位機制的問題,讀中文小學的黃錦康竟被安排往英文中學,更被老師評為"Hopeless"(無希望)的學生,但反而更激發起鬥志,發奮完成學業。

黃錦康的英文水平經過多年的努力已有大幅進步,公開試英文科成績已達「B」級,而中國語文及中國文學均獲「A」級,所以能順利進入浸會大學(當時浸會學院)最受歡迎的傳理系,更專修中文新聞,課餘活動時更積極參與大專聯會推動中文作為母語教學的運動,因為他清楚知道,中國人無論如何多聰明,英文多好,也不及以自己國家的語文學習,更有效率。

為著遠赴西方吸收管理知識,黃錦康幸運地獲英美多家大學研究院錄取修讀工商管理碩士課程(MBA),他選了英國的卡迪夫商業學院,因為之前在香港的新聞系訓練主要是美式的教育,赴英留學就可以了解西方英美為主流的有用知識,好為回港後在這個國際性的
城市有番作為。
關於我們
與我們聯絡
wongkamhong@trafficligh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