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世誡 – 逢星期一刊登於頭條金融報Yes CEO專欄 (至4月25日)
《鐵達尼號》的寓意(二)(刊登於2022年4月25日頭條金融報)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鐵達尼號事件再次提醒大家居安思危的重要。香港樓市由二零零三至二零二一年,累積升幅達六倍,當初在二零零三年時,筆者是香港第一人在報章大字篇幅睇好,呼籲市民置業安居,即使到了二零零八年金融海嘯後仍然還有可為,過去這十多年,筆者仍然是持看好的觀點,雖然期間不斷有人持反對意見,事後回顧,筆者的準確度是有目共睹的,及後更被譽為「香港樓市的明燈」。
經過近二十年轉好後,為何過去的一年不斷呼籲市民要小心,做足準備呢?因為今次升浪是取決於罕有的長時間近乎零的超低息環境,造成資金氾濫,樓市焉有不升之理?正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年多前筆者已感受到全球通脹重現,將帶動息口掉頭回升。筆者的心態很簡單,作為一個有責任的船長,叫得你上船就盡量保你安全;筆者本著「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心態苦口婆心,希望有提供足夠的時間給大家提早作準備,小心駛得萬年船。
一九八十年代筆者曾一度在星島日報刊登管理專欄,也有散文專欄,光陰似箭,轉眼筆者今年已年屆六十,今年初應邀再次執筆,一時技癢,就在星島集團旗下的頭條金融報,分享多年來的管理體會,所謂「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筆者面對浩瀚的管理知識,隨著光陰流逝,反覺不知的事物愈來愈多,過去數月來獻醜了,筆者相信在這條路上「吾道不孤」,欲想了解更多,亦可密切留意股壇紅綠燈及極馬網站。近日事務繁忙,也是時候暫別,多謝大家支持!有緣再會。
電影「鐵達尼號」的寓意(一)(刊登於2022年4月11日頭條金融報)

之前筆者詳細分享「指揮若定」的管理經驗,這個星期以《鐵達尼號》這套電影進一步提出一些管理值得借鑑之處。首先,這一套戲的男女主角為一個虛構的角色,作為要提升電影的可觀度這是無可厚非的,但導演對頗多事實的陳述卻是非常認真的,亦是有鑑古知今的一個不可多得的個案,其中一個重要人物就是當日《鐵達尼號》的船長——愛德華·約翰·史密斯,曾擔任多隻遊輪的船長,因為他的可靠性聲譽,令不少富人要求指定要乘搭他為船長的船隻,甚至有「百萬富翁的船長」之美譽。
可想而知,作為一船的CEO是何等重要,為甚麼呢?曾擔任高管的人必然會了解到做生意的難處,在於要隨時準備有不可預測的事發生,稍有抉擇失當,這位CEO(即船長)是有其最終極的責任,因為全間公司能否過渡危險,是否順流逆流也如履平地,往往取決於CEO即時判斷,任何差池責任都無可推諉,俗語講得好:「阿頭唔易做」,當然有很多高層只貪圖做阿頭的好處,因為財錢及聲譽都歸他們,但責任歸於他人,這些都是管理的反面教材。
在電影上以至在歷史上,這個船長明顯是一個站得住腳,頂天立地的漢子,因此他也於船難當日守護船隻,仍盡職盡責到最後一刻,當場與遊輪一起石沉大海,大家可還記得,之前也有一艘地中海的遊輪,船長不理乘客安危卻是第一個先走,不單止身敗名裂,還惹上官非,聽落很兒戲,但試問在海難當前,是自己的性命重要還是自己的責任重要呢?事實上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考驗。(待續)
「指揮若定」(五)(刊登於2022年4月4日頭條金融報)

即使是何等諷刺,何等不合理,衹要緊記「指揮若定」這座右銘及「不以成敗論英雄」這心態,自然就臨危不亂,甚至面亂而不危!管理人員本身的職責就是要令所屬員工有秩序地工作,但世上無論人事物,無時無刻都在變,很難有秩序可言。更可惜的是,時下很多管理人員貪圖身居要職的名與利,就忘記了要將無秩序的人事物管理成井井有條的本份!更有甚者,自己本身的行為表現也缺乏紀律,正所謂「修身」都未做到,就妄想「平天下」,那麼所管理的單位豈有不愈來愈亂之象?
須知道要致力「指揮若定」的境界,首先要盡力拋開個人榮辱,不以成敗得失論英雄,心正才能安定,方能看清自身及周邊人事物的變化。看似亂其實不亂,看似不合理其實又合理,久而久之,規律就會顯現在眼前。到時所作的決定,就會有如「指揮若定」,凡事井井有條。
可能讀者會覺得太抽象了太難明白。筆者推介大家看看經典電影《鐵達尼號》,當然該郵輪最後是沉沒了,但祇要大家能細味當中上世紀的真實慘痛歷史,以及電影中令人蕩氣迴腸的感情,反覆思量,相信可領略要達致「指揮若定」、「臨危不亂」其實不是無可能的。
《鐵達尼號》是一部於一九九七年上映的電影,情節是根據一九一四年鐵達尼號沉船事件改編,敍述男女主角於首航之旅相遇,墮入愛河,亦隨著海難而生離死別。該影片將於本月十日星期日晚在英文電視台上播放,而筆者於下星期一的專欄會繼續跟大家分享這部電影有關「指揮若定」的管理經驗。
「指揮若定」(四)(刊登於2022年3月28日頭條金融報)

上星期說到杜甫《詠懷古蹟》第五首,最後兩句是「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雖然諸葛亮不能收復漢室,去到戰場上還積勞病逝;所以當筆者在十年前突患急性肺炎,命懸一線被醫生搶救期間,筆者對饒公所贈的四個大字及詩句有另一番頓悟,更能體會到杜甫和諸葛亮的愛國情深。當時筆者只是祈求上天,倘若有幸仍有命生存下去,必然不會理會短期的挫折,尤其是惡人的詭計,所謂「成大志者不拘小節」,只要立場堅定,長期作戰,靜待時機,誰勝誰負歷史自有公論,上天自有安排。此才是「不以成敗論英雄」的另一意義。
筆者回想十年前痛失獨子之時,真的非常艱難。筆者於公元二千年成立「股壇紅綠燈顧問有限公司」,除了是為了繼續自身的金融專業(主要是提升香港本地上市公司的質素以吸引各地基金股東),亦義務推展在香港樓市「先了解後投資」教育,以免港人重蹈九七年之後樓價大跌七成而淪入負資產的慘況。
筆者十多年的努力耕耘,竟意外地在二零一一年獲國家教育部屬下單位(如教育電視台及北京師範大學等)頒予「十大中華經濟英才」首獎,更是香港歷來唯一得此殊榮之人,更被大會稱譽為「香港樓市的明燈」,正正與饒公的「指揮若定」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幸的是當時香港的媒體備受「逢中必反」的聲音所影響,筆者得此高度的愛國愛港的嘉許,不但沒受到尊重反被惡意中傷!筆者對港人無私奉獻的行為,雖然在國內受到尊重,但卻被受惠的港人所唾棄,是何等諷刺!(待續)
「指揮若定」(三)(刊登於2022年3月21日頭條金融報)

作為管理人員,怎可能不論成敗得失,無論公司或機構都有其生存目的,不論是短期目的或長期目標,一間企業要做到維持營運,若不能有效做出成績,怎向股民交待,不論成敗得失?豈不是自欺欺人嗎?
上星期談到饒公以贈杜甫的詩句來對筆者的耳提面授,其實筆者估計饒公還有更深層意義,大家不妨留意一下杜甫到底是死於甚麼情況呢?有一種說法杜甫這一生過得相當得貧困坎坷,死前飽受飢餓的折磨,快要餓瘋了的杜甫因一頓暴食而導致消化不良噎死的,可見他的一生並非平步青雲,大富大貴,但杜甫最後能被封為詩聖,與聖人孔子相提並論,相信就是因為他們心繫家國,胸懷天下,雖然在生時仕途坎坷,但對其後世的影響相當深遠,就有如諸葛孔明生前雖然不能匡扶漢室重拾天下,但其風高亮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同樣是對中國文化方方面面影響後人深遠。
行文至此,筆者敢問讀者所謂的成功失敗是如何論斷呢?千萬不要只看眼前,一定要風高物遠,歷史自有公論,此才是真正的管理之道啊!短線的成就甚至生前的成就固之然重要,但比起能長遠影響千百年的國民以至文明的社會,大家應心中有數。杜甫的《詠懷古蹟》第五首在指揮若定的前面還有四句:「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宇宙是何其大,萬古是何其長啊!諸葛大名可比美宇宙萬物,大名立於浩瀚的時空中,但在杜甫眼中也只是孔明手中的一把羽毛扇而已!(待續)
「指揮若定」(二)(刊登於2022年3月14日頭條金融報)

上文提及到筆者有幸與國學大師饒宗頤午餐一聚時,饒公親贈「指揮若定」這四個大字。當時筆者裝傻表示不明白當中的意思,還馬上拿了一張白紙及原子筆請求饒公解釋。饒公便親書兩句詩:「百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並且在旁邊註明伊就是伊尹,呂就是呂尚,蕭就是指蕭何,曹就是曹參。這兩句詩是出自唐朝詩人杜甫,在《詠懷古跡》的第五首中懷緬諸葛亮的名句。
諸葛亮的政治功績與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呂尚相比,只在伯仲之間。諸葛亮在戰場上的指揮若定更勝漢初名相蕭何、曹參。其實四大名相全部都能成功匡扶社稷,一統天下;諸葛亮卻「出師未捷身先死」,杜甫卻是「不以成敗論英雄」來頌讚他,筆者相信這才是饒公贈筆者「指揮若定」的重點提示。筆者在饒公寫完這兩句詩後馬上道謝,這珍貴的詩紙用相框鑲起裱在家裡,跟那四個大字的牌匾同樣彌足珍貴。
當年筆者獲頒「十大中華經濟英才」首獎後,有別有用心的傳媒指筆者暫別職場是「謀朝篡位」不遂而下台。上市公司跟私人公司的最根本分別,就是所有董事無論甚麼職位,都是廣大股東代理人,怎會有朝呢?無朝又怎篡呢?但散謠者繼續言之鑿鑿,筆者剛逢喪子之痛,離職是必然的事了,還要被惡人傷口上灑鹽,傷心欲絕,油盡燈枯;在一個晚上突然患上急性肺炎,幸獲及時搶救,僥倖在鬼門關前擦過。
自此,「指揮若定」就有如饒公對筆者的耳提面授,個人成敗得失不足以論英雄,只要一息尚存,就要為國為民。
「指揮若定」(一)(刊登於2022年3月7日頭條金融報)

筆者在客廳牆上有一塊牌匾,寫了四個大字「指揮若定」,每次搬家時都千叮萬囑要小心處理,可見筆者相當重視;原因很簡單:「指揮若定」這四字正是國學大師饒宗頤親贈筆者的墨寶。
饒公的大名,相信在香港無人不知,是萬人景仰的國寶級中國文化傳承人,很多人都以擁有饒公的墨寶自豪,甚至認為有收藏價值。筆者珍而重之並不是看重這些,而是當中有段故事:大約於十年前,在一位文化界前輩介紹下,筆者有幸與饒公午餐一聚,當時筆者年近五十,饒公已年近一百,卻有一見如故之感,可能是筆者當時較為出名是表演國粹太極氣功,亦是商界活躍人士,饒公的書法亦是一絕。
一般人可能不太了解國粹的養生之道的最高水平就是「精」「氣」「神」提升至「意」的境界,若以現代術語來說,類似腦神經的能量(深入來說當然是更複雜,容後再詳談),筆者能當眾表演手掌輕輕一揮,便可破兩寸厚的實木木板,就是這種能量的表現;而饒公年近一百,執筆時手也不震,提字時揮灑自如,明顯也是「意」能量的表現。
正所謂行家一出手,初次見面,一握手瞬息間雙方都會心微笑……席間,饒公主動提出贈筆者「指揮若定」四個大字,筆者立即打趣地說,既然大家都認為筆者是生意人,為甚麼不贈一些好意頭的說話呢?例如盆滿缽滿,恭喜發財之類。饒公聽後立即拒絕,並堅持贈送這四個大字,更表示是經過細心考慮。其實筆者當然心裡暗暗喜歡這四個大字,只是想試一試饒公有多認真而已。(待續)
人而不羣 ,禽獸奚擇?(刊登於2022年2月28日頭條金融報)

筆者上周一出席一個電台節目的訪問,主持人跟筆者在節目上談及在疫情之中團結的重要性,特別指出上周一筆者引用梁啟超的《論公德》一句「人而不羣,禽獸奚擇?」意思是人如果群居而不合作,這又與禽獸有何分別呢?重點指出人類合作才能生存的重要性。
筆者想指出,即使是飛禽走獸,很多都是有分工的,例如獅子大象也有領袖指揮,很多雀鳥也是聯群結隊而飛的。人類較為特別之處:從經濟上學來說就是分工(division of labour),即是每人都有自己較優勝的天賦,各自發揮所長,就像一對球隊,有強於攻的,有強於守的,各有其崗位,不分彼此,同心合作,那就發揮最大的效果。公司如是,行業如是;國際貿易的基礎也是建基於不同國家的分工合作,發揮各國的自身相對優勢,互通有無,以至全球得益。
所以人類過去這麼多個世紀以來也是在這個基礎上各司各職,雖然大家也有矛盾,但仍能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合作下去。可惜的是,當世道崩壞,愈來愈多人分工但不合作。為什麼呢?因為一分工,其他人就要依賴你的工作成果,倘若有人罷工或做假,從而爭取更大的好處,人人效法,那麼整個合作機制就會瓦解。反觀很多飛禽走獸在合作上更暢順,筆者也覺汗顏!
在節目上跟主持人可謂一見如故,一時興起,就不約而同提出籌辦一個電台節目叫「龍精虎猛」,安排在每星期五中午開咪,天南地北無所不談,為香港打打氣,也可跟本欄「管理世誡」呼應。
運動抗疫·抗疫運動(刊登於2022年2月21日頭條金融報)

在管理學上有一科名為「群體行為」,大致上是研究不同組織內的個人,甚至整個組織的共通規則,使管理人員易於帶領群體一步步朝向目標。有很多人都讀過這科,往往覺得是普通常識。例如儒家所提出的推己及人的管理哲學,如《大學》所提出的八條目,在聖經的《出埃及記》摩西帶領眾人,在荒野之中數十年前往應許之地,更顯露人的劣根性,及如何才能理順,簡直是管理經典。
筆者從事管理多年,也於十年前在香港獲頒「年度最佳CEO」大獎,往往發現頗多管理人員都熟讀以上種種概念,但總覺得行之無效。其實筆者在此課題上,也參考讀書時期的運動員經驗及梁啟超《論公德》的哲理:「我國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公德者為何?⋯⋯人而不羣,禽獸奚擇。而非徒空言高論曰羣之羣之,而遂能有功者也;必有一物焉貫注而聯絡之,然後羣之實乃舉,若此者謂之公德」「彼持束身寡過主義者,以為吾雖無益於羣,亦無害於羣,庸詎知無益之即為害乎!何則?羣有以益我,而我無以益羣,是我逋羣之負而不償也⋯⋯使一羣之人,皆相率而逋焉,彼一羣之血本,能有幾何?」筆者在大學時有幸代表系隊參賽,並以隊長帶領隊員,非常著力鼓動隊員運動精神結合公德心,往有佳績,及至作為資深管理人員,更深諳此道。
兩年來香港面對疫情人心惶惶,筆者推動的極馬按揭代理集團,由去年中至今,已在電視台連續四次贊助體育盛事,所費不菲,萬望港人看過這篇文章,能明白筆者苦心,同舟共濟邁向明天。
人若賺得Millions又有甚麼益處(五)(刊登於2022年2月14日頭條金融報)

在歷屆「十大中華經濟英才」的頒獎典禮上,多位領導曾勉勵得獎者,現節錄如下:「請我們經濟界的英才們永遠記住,無論是一個家庭,還是一個企業,還是一個國家,財富只是它興旺與強大的基本條件,而文化則是它持久攀登的絕對條件。」、「我想請各位繼續發展英才經濟。」以及「希望你們繼續前進,不斷地作出新貢獻。」
因此,當二零一一年黃錦康獲得第八屆「十大中華經濟英才」首奬,這些歷史使命亦順理成章地交到筆者身上。事實上筆者的最大的喜悅並不是因為這個獎或其使命,而是筆者能完成曾對相繼過身的第一任太太及兒子許下的承諾(詳情請觀看極馬按揭教室之醒你五分鐘第二集),即使在菲律賓建立了五公頃以兒子名命為的「德仔花園」城堡,但仍決定回到香港,不惜花心力時間,以香港按揭代理業教父的身分向港民力推「極馬按揭教室」,秉承著「先了解‧後投資‧重關愛」的原則,希望人人學聰明點,成家立業並不太難。
行文至此,相信讀者應該對「當人若賺得Millions又有甚麼益處?」這條題有一定的頭緒了。對於筆者來說賺得百萬、千萬或億萬的金錢益處並不是重點,反而筆者在百忙之中抽時間在「極馬按揭教室」不吝賜教,觀看次數無論祇有一個,甚至Millions,人人能學以致用,便是真正的益處啊!這亦是筆者對這條題的結論,就正如聖經所言(馬太福音第四章第十九節)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
人若賺得Millions又有甚麼益處(四)(刊登於2022年2月7日頭條金融報)
頭條金融報.jpg?resize=750%2C527&ssl=1)
二零一一年筆者獲得第八屆十大中華經濟英才首奬,此獎由國家教育部屬下單位如中國教育電視台等機構舉辦。之前數屆獲此殊榮均是國家一級的經濟學者如樊綱、厲以寧等,頒獎給來自香港的商界管理人員,令很多人感到莫大的意外。
現輯錄大會的提名理由如下:「黃錦康作為香港地產及金融界出類拔萃的睇市高手,他的名字在商界無人不知,地位超然,與其他業界人士不同,他憑着由記者出身秉承的一股強烈社會責任感,近三十年來與香港社會共同成長,以促進社會發展關懷社會為己任,深入掌握香港政治經濟金融地產的方方面面,堪稱香港社會的《活字典》」
「他多年來堅持向全港市民發放專業前瞻的分析,中肯獨到,再現記者應有的鐵筆判官風采⋯⋯率先準確預測九七年後樓市將大跌七成,又是全港第一人看到香港的樓市於二零零三年的轉捩點,率先在多份報章發表睇好觀點,在本港以致國際基金界聲名大噪」
「二零一一年當眾人一面倒看好時,他又勸喻市民置業應冷靜,由於他身為商界人士,不推波助瀾增加生意,反而力勸市民不要隨便入市因而承受巨大壓力,其良苦用心都是希望香港不要重蹈九七年樓市大跌的覆轍。黃錦康的所作所為,正是商業精神和社會良心完美融合的典範,成功體現仁者無敵的至高境界。」
那為何筆者於獲奬後十年來卻在香港銷聲匿跡,這就從上文提到「承受巨大壓力」有關!又為何最近再以香港按揭代理業教父身份本著「先教育 · 後投資 · 重關愛」,免費力推《按揭教室》呢?請看下回細說。(待續)
人若賺得Millions又有甚麼益處(三)(刊登於2022年1月24日頭條金融報)

上回講到筆者在英倫讀書時,教授提出「在管理學上金錢作為驅動力的角色」此題目,勉強合格後就漸漸忘記這條問題了。畢業後與修讀MBA的女朋友(筆者的第一任太太)回港一同在職場努力賺錢,奮力向上,平步青雲。但好景不常,令筆者完全提不起勁活下去的關鍵性的一刻,是1999年10月27日太太的與世長辭。
筆者在悲痛之餘猛然回首,明白到即使賺到全世界那又如何呢?生命的價值真的只是賺錢嗎?而當時的股市樓市已下跌數年,民不聊生,自殺個案無日無之。跟國策走是走對了,但投資界與商界以「壟斷」來賺錢的手法,其代價是何其深遠!這是扼殺了其他「被壟斷」者的生存空間,這種營運模式的經濟體系是有違公義的,長遠來說難免會破壞人類的和諧及社會的福祉。
筆者此刻才明白到當年教授所提出「金錢作為驅動力之角色」的睿智。其實金錢不應視為驅動力的源頭,否則人的生存就顯得毫無意義。因此,筆者立志要反這個「壟斷」,所以毅然放棄之前引以為傲的發達秘笈,於2000年成立了股壇紅綠燈顧問有限公司,在樓市推行「先了解後投資」的教育。總括而言,就是要讓市民都明白金融及地產界有「壟斷」能力的機構所產生的效果。只要人人學聰明點,那樣便可以令遊戲規則更加公平了。
同時,筆者亦在客戶中挑選了一家上市的地產代理公司,專注投資者關係的工作,即是向國際基金界推介公司的長處和投資潛質,可謂成績斐然,報酬雖低但該公司願意配合「先了解後投資」的教育也是值得的。(待續)
人若賺得Millions又有甚麼益處(二)(刊登於2022年1月17日頭條金融報)

上回談到成功的領導之道,引用題為「集天地之正氣,承營商之正道」的文章,提到跟政策走及「壟斷」市場兩點。現繼續節錄該文如下:
「由一九八零年中期至一九九七年這十數年間,只要跟隨以上兩點就可以風山水起,樓股市場皆無往而不利……至一九九七年,黃錦康覺得掌握營商致富之道了,已能在資本主義的金字塔頂上的金融界有一席位,也有不少與分析師及基金經理們切磋的機會,亦因此開始嶄露頭角。及至一九九七年中,國際大鱷的對沖基金所形成的資金壟斷,衝擊亞洲形成金融風暴,香港亦受到重創,而這股資金壟斷的力量就是來自「國際費雪效果」,黃錦康在海外修讀國際金融學時,亦是憑這個理論獲得甲級成績,因而能準確預測到香港的樓價會跌七成……一九九七年亦有幸獲得一家由珠海經濟特區在香港的窗口證券公司的垂青,他以顧問的身份與當時有關的單位交流意見,有時亦與市政府的高層開會。」
既然筆者已掌握了成功的商業致富之道,相信賺取百萬千萬以至億萬的難度不大,前程似錦;後來又怎會想到這「人若賺得Millions又有甚麼益處」的問題呢?這又關乎筆者在英國修讀工商管理學碩士(MBA)時,有幸得到該商學院院長客串講課,提出一個當時所有同學都以為很簡單的問題"The Role Of Money As A Motivator In Management, Please Discuss.”(筆者譯:請討論在管理學上金錢作為驅動力的角色),雖然當時同學們都很努力,搜羅有關Motivation的理論作答,但所得的分數都很低,大家百思不得其解。(待續)
人若賺得Millions又有甚麽益處(一)(刊登於2022年1月10日頭條金融報)

筆者之前幾篇文章探討人類的天性對於物慾的追求,為免各走極端因而要以禮法或戒律,甚至乎以紅綠燈等方法來作出相應的管理。更進一步,管理之道還須更高層次的修為才能成事。孔子有云:「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就是指出管理者(君子)與被管理者(小人)的重大分別。管理者如何練就超越物慾的限制,才能提升為古人所云的君子,帶領眾人;亦即現代管理學所謂的強而有力的Leadership,不能只注重追求金錢,所謂百萬億萬亦不在乎,只在乎眾人的福祉,才能成就一個真正的領導者。
筆者當然不能與古代聖賢相比,但從初入社會由被管理者慢慢轉化為領導階層的經歷,也可和大家分享一下「人若賺得Millions又有甚麼益處」這題目的感受。股壇紅綠燈公司網站有一篇題為「集天地之正氣,承營商之正道」的文章,現節錄部份如下:
「自從八十年代初,黃錦康進入新聞界後,一直留意中央對香港的政策,簡而言之,一九八四年至一九九七年的中央對港政策就是平穩過渡」。當時很多香港人懷疑,筆者雖只得廿歲出頭,幸得當年有多位年過六十的老報人提點 ,亦曾獨家親自訪問過魯平先生,其真摰之情使筆者深信此國策是不會動搖的。即使越洋在商學研究院深造時,教授們都認同一點成功的商業必要跟政策走,而且西方成功的企業還有一個秘技就是要成為市場上的領導者 (Market leader),其中邁克爾.波特 (Michael E.Porter)是被譽為競爭戰略之父。」
「紅綠燈」點紅?點綠?(二) (刊登於2022年1月3日頭條金融報)

上回談到股壇本質就是構成現代促進經濟發展的金融體系;香港在過去二十多年成為祖國金融及經濟發展重要的催化點,香港人亦有幸在這聚寶盆內大富大貴。在聚寶盆內打滾的人,無論是何種專業、何種背景,大多以利益掛帥,甚至拼過你死我活。這就是筆者在之前「發乎情,止乎禮」一文提及的人類天性,所謂物慾無窮,若不守規舉,豈非易出亂子?筆者在「股壇紅綠燈」的公司網站裹有一個按鈕,介紹「紅綠燈的含意」,現輯錄如下:
「太極黑白雙魚圖重點是一陰一陽,一靜一動,不能太剛強或太柔弱,才能相合和諧,意味在有限資源下,人與人之間要公平相處,和平共存才是人類的延續正道,這亦是中華文化幾千年的智慧。黃錦康效法一千年前大儒學家周敦頤創雙魚圖意思,以近代偉大發明,全球通用的交通紅綠燈來比喻中華國粹的太極精神,紅燈時靜止,綠燈時行動,只要有其他道路使用者遵守,面對一個有限的十字路口時,人人都在對方綠時我就紅,我綠時他就紅,交通就可魚貫暢順,不生意外,共享資源,有如太極雙魚圖的陰陽和合;一旦有人強行霸道,想壟斷路面,強衝紅燈,必然車毀人亡,非生存之道。」
中國的「太極雙魚圖」,與西方發明用來指揮交通的「紅綠燈」,確實有異曲同工之妙。人的本性其動力往往來自貪婪,為了生存亦無可厚非,但是人人都過度貪婪不守規矩必定世界大亂,所以必須有機制互相制約,共同分享及繁榮,才能推進國家以至人類社會穩定進步。
「紅綠燈」點紅?點綠?(一) (刊登於2021年12月20日頭條金融報)

筆者於千禧年成立管理顧問公司,取名「股壇紅綠燈」有其特殊意義。可惜,過去逾二十年都有個別膚淺之人取笑筆者是在股市上「畀貼士」之徒,點紅點綠。
其實,股壇跟一般人理解的股市有很大的分別,因為股市泛指每天在交易時段的買賣市場,自然地會重視所謂股票「冧把」、「攞貼士」、買賣銀碼、以致輸贏金額,而人們往往都被一大堆的數字所迷惑,忘記股市的本質。因此,筆者特別取名股壇,是希望大眾能回歸本質,應該是包括企業由私人公司提升為上市的公眾公司的整個機制,以及所涉及的有關專業和團體,例如會計界、法律界、監管機構、傳媒界、上市公司、IPO、包銷商、分析師及經紀等股票行的各項專業人員,還有基金經理及個別投資者等股票買家,當然亦少不了一套非常依賴資訊科技專才的交易系統等等。
總體來說,這構成了現代商業社會所不能缺少的體系,就是如何將多餘閒置的資金有效地流到有資金需要的企業發展,從而促進經濟。
筆者由八零年代初開始由傳媒工作,對政經新聞編採最感興趣,期後再遠赴英倫進修回港後加入當時的聯合交易所工作,並於九十年代初往華資經紀大行工作。除了吸收多方面的專業知識,更認識到上市公司(資金需要者)及機構和個別投資者(資金提供者)的朋友,可算較全面掌握股壇的實際運作,為日後作為顧問奠下良好的基礎。行文至此,讀者應會問,既然跟股票「貼士」無關,為甚麼會跟「紅綠燈」有關係呢?篇幅所限,留待下回分解。
黃錦康:發乎情,止乎禮 (刊登於2021年12月13日頭條金融報)

筆者於本文進一步跟大家分享「Be Passionate」這一重要管理議題。管理層大多都曾面對過一個問題:倘若使用高壓管理政策、凡事講求法理不講人情,員工很容易會精神緊張,亦不歡愉,導致工作效率一般;另一方面,倘若主管風格過於輕鬆、偏向討下屬歡心,為使員工開心工作(俗稱「Happy Team」),則容易樂極忘形,久而久之公司風氣容易變得毫無紀律,以至生產力下降。究竟在「Passionate」的管理上,是緊還是鬆好呢?
筆者這次就用「發乎情,止乎禮」來嘗試解開這個難題。此句出自《詩經》聖賢孔子主張,直譯意思是可以談情說愛,但不能逾越禮法。其實「情」包括很多方面:友情、愛情、親情及同事之情等,種種都是人之常情。簡而言之,這六字意思指不論對人或對事有多熱誠,都不要走極端,且要合乎「禮」,通俗來說是「不要過分,要有規有矩」。
相信大家曾在電影看過聖經故事《十誡》。當摩西上西奈山後,由於久久未能下山,山下的人漸漸紀律鬆散,開始放縱慾望,七情六慾在毫無節制下爆發。情慾、貪婪、暴力……人們完全失控,在極度縱慾的快樂下沉淪,直到摩西下山後大怒,輾轉頒下《十誡》,族人才得以節制,覺悟回歸正路,再向「應許地」進發。由此可見,中西在管理之道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只要大家遵循「發乎情,止乎禮」這六字真言,嘗試從這個方向摸索,工作時待人處事都按規矩走,假以時日必有所獲,養成能帶領既開心、生產效率又高的管理功力。
黃錦康:Be Passionate (刊登於2021年12月6日頭條金融報)

在管理世界裡,有一句眾人常常掛在口邊的口頭禪:「沒有熱誠就不能成事」。
舉例來說,從幼稚園開始以至修讀大學,差不多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挑選科目或專業,老師總是會建議最感熱誠的選擇就是最合適的科目。然而筆者敢問讀者們,世上有多少人過了大半生之後質疑自己當初是否真的選了自己最感熱誠的科目呢?讀書如是,選擇職業亦如是。管理人員都會面對這個看似理所當然的熱誠二字,往往驀然回首已是百年身,總是唏噓的多!
為何唏噓呢?總是離不開生活逼人啊!「要搵錢的嘛!」、「為勢所逼啊!」就這樣犧牲了既喜歡又有熱誠的選擇,人生就是在如此矛盾的心態活下去。
筆者自懂事以來也同樣面對這個矛盾,因此,若果在學習管理的路途上、學業上、工作上或人生中偶遇挫折時失去熱誠所帶來的正能量,也會很易絆倒,甚至中途放棄。
筆者為何要選擇擺放這張個人照(見右上角)呢?這張照片攝於二O一一年八月一次記者採訪中,不知讀者能否察覺筆者面帶笑容,非常敬業樂業地接受訪問?但誰又能了解筆者當時的心情?面對獨生兒子「德仔」病入膏肓,正在醫院數算最後的日子(德仔於翌年三月與世長辭),甚麼動力驅使筆者在艱難情況下仍可若無其事?如果是為金錢的話,筆者絕不能強顏歡笑,只因筆者當時已重點推行「先了解後投資」的免費教育多年,心中助人的一團火就是筆者熱誠的支柱,永不言悔,相信德仔在天之靈能體諒父親的苦心。
總而言之,管理人員不要事事以金錢為目標,著重及關愛世人才可堅守熱誠的準則,亦不至於輕易絆倒。
黃錦康:經驗共享 (刊登於2021年11月29日頭條金融報)

筆者數月後便年屆六十,回頭一看白駒過隙。非常感恩在香港土生土長,能與香港及祖國共同成長。二戰後的香港平穩發展,再加上中國在七十年代末開始極力推進改革開放,國力蒸蒸日上。香港能背靠祖國,面向世界,正正也因為以上難得的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配合,得以成功地高速發展,由一個普通的轉口港轉型為製造業、服務業進而發展至金融業,甚至成為了祖國與全世界接軌的國際金融中心。承如本報頭版版面極馬按揭教室裡的主講嘉賓劉瀾昌博士所云:「中國人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這三個歷程,香港也成為得竉的受惠者。
筆者七歲時喪父,小小年紀已在雜貨舖工作幫補家計。相比起同齡的人來說,對經營生活的艱難較為敏感,對如何謀生及管理的方法已成為筆者自少就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兼且母親從未入學,相比起一些雙親健在的同學們,無論在學識或謀生的教育,顯然筆者已輸在起跑線上。但為何筆者能於千禧年成立專注於金融業的顧問公司「股壇紅綠燈」,為香港不同行業的上市公司進行國際路演,成功吸引世界級的基金經理來港投資;更向香港普羅大眾推廣「先了解後投資」免費教育,亦是唯一一位港人被中國教育部屬下單位,教育電視台及北京師範大學頒予「十大中華經濟英才首獎」,更被稱許為「商界魯迅」,成為國人榜樣。
筆者雖然輸在起跑線上,至今算略有成就,到底管理功力是如何磨練出來?筆者不吝嗇欲借此欄目,未來與眾人分享成長經驗。
黃錦康:管理世誡
頭條金融報之Yes CEO專欄
關於我們
與我們聯絡
wongkamhong@trafficlight.hk